33th Weekly Seminar-烃源岩成熟过程中生成的有机酸
发布人:徐永涛
发布时间:2016-05-22
浏览次数:46
2016年5月15日,油气储层研究中心33期学术交流会在特种实验室D 333会议室举行,研究中心2014级硕士刘鸽做了题为“烃源岩成熟过程中有机酸的:生产潜能、运移机制和对矿物成岩作用的影响”的报告。
本次报告,刘鸽同大家共分享的内容主要来自:Barth于1992年发表在《Applied Geochemistry》上的一篇文献为主,结合Stephen N. Ehrenberg和RonaldC.Surdam分别于2012和1989年发表的两篇文献中的部分内容,综合分析了在烃源岩成熟过程中有机酸的生成潜力以及运移机制以及是否可以运移到储层产生二次孔隙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报告主要围绕以下三部分内容进行:
生成潜力:本文利用加热水解实验模仿烃源岩在成熟过程中有机酸和CO2的产量。通过 8类不同的烃源岩的加热水解实验 并与前人研究结果结合。得出烃源岩成熟的过程中总有机碳1~2%转化为有机酸,其中0.2~1.2%的转化为乙酸,1~10%转化为CO2。具体转化率取决于烃源岩的类型。
矿物成岩作用:生成的有机酸一般富集于烃源岩或邻近的岩层中。一般与矿物发生反应也位于烃源岩内部或邻近的岩层中。
运移机制:有机酸最初是溶于烃源岩内的油相中的,由于有机酸水溶性很强,所以一旦有机酸随油相运移到运载层孔隙中,有机酸会快速的溶解于周围的水相之中。油相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浮力,所以对于溶于水相的有机酸来说二次运移没有类似的运移动力。所以有机酸运移距离很短。如果在较远的储层中发现有机酸,有可能是侵入的石油或离散的干酪根原地生成的。
报告后,远光辉、梁超等老师以及参加报告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针对本论文中泥岩中发生成岩反应的可能性等一系列科学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其对实验室工作的展开有何实际借鉴意义进行了交流。
发布人:徐永涛 发布时间:2016-05-22 浏览次数:46
2016年5月15日,油气储层研究中心33期学术交流会在特种实验室D 333会议室举行,研究中心2014级硕士刘鸽做了题为“烃源岩成熟过程中有机酸的:生产潜能、运移机制和对矿物成岩作用的影响”的报告。
本次报告,刘鸽同大家共分享的内容主要来自:Barth于1992年发表在《Applied Geochemistry》上的一篇文献为主,结合Stephen N. Ehrenberg和RonaldC.Surdam分别于2012和1989年发表的两篇文献中的部分内容,综合分析了在烃源岩成熟过程中有机酸的生成潜力以及运移机制以及是否可以运移到储层产生二次孔隙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报告主要围绕以下三部分内容进行:
生成潜力:本文利用加热水解实验模仿烃源岩在成熟过程中有机酸和CO2的产量。通过 8类不同的烃源岩的加热水解实验 并与前人研究结果结合。得出烃源岩成熟的过程中总有机碳1~2%转化为有机酸,其中0.2~1.2%的转化为乙酸,1~10%转化为CO2。具体转化率取决于烃源岩的类型。
矿物成岩作用:生成的有机酸一般富集于烃源岩或邻近的岩层中。一般与矿物发生反应也位于烃源岩内部或邻近的岩层中。
运移机制:有机酸最初是溶于烃源岩内的油相中的,由于有机酸水溶性很强,所以一旦有机酸随油相运移到运载层孔隙中,有机酸会快速的溶解于周围的水相之中。油相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浮力,所以对于溶于水相的有机酸来说二次运移没有类似的运移动力。所以有机酸运移距离很短。如果在较远的储层中发现有机酸,有可能是侵入的石油或离散的干酪根原地生成的。
报告后,远光辉、梁超等老师以及参加报告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针对本论文中泥岩中发生成岩反应的可能性等一系列科学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其对实验室工作的展开有何实际借鉴意义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