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能的砂质碎屑流新的识别标志
发布人:徐永涛
发布时间:2015-07-30
浏览次数:181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b738a0102v6ix.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在整理野外照片时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野外露头看到一种特殊的沉积构造现象,它出现在厚层块状砂质碎屑流岩当中。初次看到它的时候曾以为它也是一种“球状风化”现象,而我们看到的这种沉积构造不仅仅出现在风化面上,在新鲜露头上也可以看到。 与陆上典型的碎屑流相比,砂质碎屑流是陆上的风化产物被水流搬运进人湖泊的部分,在三角洲范围内经机械分异后的沉积物,在再搬运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沉积物重力流。即是沉积盆地内各种已经形成的陆源沉积物以及与陆源有关的化学沉积物,又经块体搬运作用后再次形成的沉积物。沉积物通常通过整体“冻结”发生沉积作用。在洪庆玉《沉积物重力流地质学》中曾提到对重力流沉积物能提供古水流指向构造中,有一种沉积构造叫做“旋圈纹层”,但并没有这种沉积构造的附图,在百度搜索中输入“旋圈纹层”后,显示的都是球状风化的词条,而经过在中国知网中文文献中的全文搜索,近找到一篇相关文献,还是1982年同济大学吕炳全老师写的一篇关于浊积岩方面的文章,在提到浊积岩韵律层序时,将波状纹层也叫做旋圈纹层,看来对旋圈纹层的研究文献非常少,不知我们照片中的沉积构造现象是否这种“旋圈纹层”?
记得第一次在野外注意到这种沉积现象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来自中石油勘探分公司一位主管勘探的负责人,他认为这种现象是形成砂质碎屑流湍流流体中的一种特有的包纹构造,在后期风化过程中显示球状构造。为了确认它不是球状风化,我特意将照片发给石油大学(青岛)的吕洪波老师,据吕老师讲,他一开始也以为是球状风化,但仔细看了照片1和照片2时看到有核心,其结构与周围岩石有区别,而其上方是另一个卷曲的部分,所以不是球状风化,而应该是一种同沉积褶皱,类似与包卷层理,恰恰是二次搬运的结果,因为当时尚未固结成岩,所以痕迹不明显。看到吕老师的解释,我们想到这有没有可能是砂质碎屑流中继李相博介绍的“泥包砾”之后的又一种特有的沉积构造现象呢?
发布人:徐永涛 发布时间:2015-07-30 浏览次数:181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b738a0102v6ix.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与陆上典型的碎屑流相比,砂质碎屑流是陆上的风化产物被水流搬运进人湖泊的部分,在三角洲范围内经机械分异后的沉积物,在再搬运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沉积物重力流。即是沉积盆地内各种已经形成的陆源沉积物以及与陆源有关的化学沉积物,又经块体搬运作用后再次形成的沉积物。沉积物通常通过整体“冻结”发生沉积作用。在洪庆玉《沉积物重力流地质学》中曾提到对重力流沉积物能提供古水流指向构造中,有一种沉积构造叫做“旋圈纹层”,但并没有这种沉积构造的附图,在百度搜索中输入“旋圈纹层”后,显示的都是球状风化的词条,而经过在中国知网中文文献中的全文搜索,近找到一篇相关文献,还是1982年同济大学吕炳全老师写的一篇关于浊积岩方面的文章,在提到浊积岩韵律层序时,将波状纹层也叫做旋圈纹层,看来对旋圈纹层的研究文献非常少,不知我们照片中的沉积构造现象是否这种“旋圈纹层”?
记得第一次在野外注意到这种沉积现象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来自中石油勘探分公司一位主管勘探的负责人,他认为这种现象是形成砂质碎屑流湍流流体中的一种特有的包纹构造,在后期风化过程中显示球状构造。为了确认它不是球状风化,我特意将照片发给石油大学(青岛)的吕洪波老师,据吕老师讲,他一开始也以为是球状风化,但仔细看了照片1和照片2时看到有核心,其结构与周围岩石有区别,而其上方是另一个卷曲的部分,所以不是球状风化,而应该是一种同沉积褶皱,类似与包卷层理,恰恰是二次搬运的结果,因为当时尚未固结成岩,所以痕迹不明显。看到吕老师的解释,我们想到这有没有可能是砂质碎屑流中继李相博介绍的“泥包砾”之后的又一种特有的沉积构造现象呢?